必赢net.95

      400-0454-668

      制种老区迈向种业大县要补哪些短板——来自四川大竹县的调查

      2022-04-13 10:15:27
       
       
      制种农户在卖稻种  。 资料图
       
        四川大竹县,地形为“三山夹两槽”。三山高峻,两槽较为平坦。因三山阻隔,两槽中广阔的土地为种业发展创造了独特优势 。加之气候温和 、雨热同步 ,是杂交制种的黄金区,具有40余年杂交水稻制种历史 ,制种面积达3万亩,所产稻种销往各地。
       
        目前 ,全县从事杂交水稻制种的有3000余农户,亩均纯收入超过2000元,户均增收超过5000元。但无论是从事该行业的农户还是合作社,在坦言收益高 、前景好的同时,无不强调其中的风险大。归根到底是目前大竹县杂交水稻制种产业尚存在一些短板 。
       
        为此,近年来大竹县制定了一系列产业扶持政策 ,集聚优势,弥补短板,力争到2025年 ,引进国家种业龙头企业2家,制种面积达5万亩 ,年产1000万公斤,全程机械化率达80%以上,向种业大县迈进。
       
        收益高 ,成本投入也很高
       
        高明镇同心村范天成从事水稻制种10余年了 ,目前种植面积达140余亩,是村中7个100亩以上的大户之一。他还种了120余亩常规水稻 ,养了七八头牛,年出栏肉牛10头左右。“每年稻谷收割后,就往田里撒黑麦草,然后在里面放敞牛 。”范天成说 。
       
        算算范天成的收益,还算不错。去年 ,他制种水稻收获了4.56万余斤 ,卖了42万元。常规水稻收获了6万余斤,卖了七八万元 。肉牛卖了10余万元。一年五六十万元的收入 ,在农村不算低了 。但令人不解的是,他还常说用钱紧张,甚至不得不向合作社借。
       
        范天成给记者算了更细的账:因育秧 、插秧、晒谷子都需要人工,忙的时候一天要请70多个人,每人每天工资110元,一年下来人工费都要20多万元。加上合作社提供的机耕 、机收及植保等服务费用,成本会更高 。原因在于缺乏育秧、插秧和稻谷烘干等机械。
       
        同心村党委书记汤继尧说,全村有800余户发展制种水稻,总面积达2500余亩 ,占全村人口和稻田面积1/3。大家承认这个产业收益高 ,农民的积极性也不低,但成本投入也很大 。主要原因是绝大多数户仍采用的是几十年来的传统生产方式,劳动投入大。比如人工授粉 ,目前基本上还是人在田里用棍子赶,或是用绳子刮 。根据技术规程要求,制种水稻需父本母本1:5栽植,两行父本间隔1.2尺的走道,两边种植母本的地方宽8.2尺,水稻扬花季节,需人双手各持一根棍子,沿走道前行,并往两边赶。
       
        范天成说,去年县种子管理站从外地请来无人机授粉的技术人员 ,尝试过后认为不适宜。“必赢net.95这边田块太小 ,又不规整,而且田与田之间树木多,有的树都是几十年的大树 ,不便于无人机飞行。”老范说,今年还得采取老办法,尽管费工多也没办法 。
       
        前景好 ,基础建设须加强
       
        目前 ,大竹县共引进了仲衍种业 、四川绿丹、四川宜字头等6家种业,组建了三家较大的制种专业合作社 ,发展起125个制种大户 。以高明镇为核心,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共覆盖了周家镇、观音镇、石桥铺镇等10个乡镇,其中高明镇面积大,达到1.1万余亩。
       
        四川绿丹种业有限公司在高明镇成立了子公司四川大成至诚种业有限公司,准备长期扎根于此 ,将杂交水稻制种发展壮大。大竹县周全种植专业合作社与“四川绿丹”合作,推广的主要品种是“宜香2115” ,仅高明镇的基地就上万亩,年产种子200多万公斤。
       
        大竹县周全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周庆全有40余年杂交水稻制种经验,他见证了大竹县杂交水稻制种业的发展历史。“大竹县为粮食生产先进县 ,确实适合发展水稻制种 ,加上县里一直很重视 ,所产的种子质量好 ,品质高 ,市场认可度高,从来都不愁卖 。”
       
        但是 ,周庆全也直言:大部分水稻制种基地仍然靠天吃饭 ,靠传统模式生产 ,一旦遇到灾荒年 ,不光种植户没钱赚,合作社也将大亏。按照以往合作社跟农户签的订单,每亩保底产值为1800元,哪怕田里颗粒无收,合作社也得给农民这么多钱,但农民拿到也并没赚多少钱,因为付出的成本太大。“比如前年洪灾 ,合作社亏了100多万元。”周庆全说 。
       
        如果旱涝保收又是什么情况呢 ?周庆全给记者算了笔账:亩产约400斤左右,按去年订单价9.4元/斤算 ,每亩毛收入为3760元 ,除去亩均种子农药化肥等300元左右,再除去亩均人工机械等成本七八百元,种植户亩均纯收入平均为2500元左右,至少也有2000元。
       
        “既要保证旱涝保收,又要保证节约成本 ,必须对基地加大建设投入,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 ,至少要进行宜机化改造 。要做到旱能灌 、涝能排,田成方、渠成网。”周庆全说 。
       
        补短板 ,提升品质竞争力
       
        近年来 ,大竹为杂交水稻制种业发展壮大,已经制定了一些政策:县级财政每年固定投入200万元以上用于杂交水稻制种产业发展;将制种基地纳入基本农田保护、全面推进制种保险、为新型制种主体提供每年30万元的乡村振兴风险补偿担保贷款;落实规模化制种20-50亩的每亩奖励200元 、50亩以上每亩奖励300元等一系列稳定发展的政策措施 。
       
        “加上来自上级部门的种粮大户补贴80元/亩 、水稻补贴55元/亩,种粮一次性补贴33.9元/亩 ,一个制种大户总共可获得每亩三四百余元的补贴。”汤继尧说 ,这可大大缓解种植户的投入成本。但要进一步压缩成本 ,提高纯利润占比,还得靠推行全程机械化 。
       
        大竹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该县杂交水稻制种产业还存在不少短板:首先是基础设施薄弱,高标准制种田建设标准不高,水利基础设施配套还不完善 ,限制了农机效率的发挥 ;其次是区域内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 、信息化监管能力有待加强 、品牌建设有待加强等。
       
        “今年必赢net.95将建设高标准制种田1万亩。”大竹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王小波说,争创国家制种大县,是大竹的发展愿景。为加快大竹制种产业发展 ,提升种业品质竞争力,大竹县将实施“五大工程”:龙头企业合作共建工程、物质技术装备提升工程、经营主体培育工程、现代管理体系构建工程、质量品牌提升工程。
       
        “关于物质技术装备提升工程 ,必赢net.95重点实施高标准制种农田建设、田间工程改造提升项目、水稻制种综合服务站建设项目 、制种技术探索创新、种子加工仓储能力提升项目等5个项目 ,完善提升制种基地道路、灌排等田间基础设施,提高水稻制种综合服务能力 ,升级改造种子加工仓储设施装备条件,夯实种子生产基础 。”王小波说。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