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赢net.95

      400-0454-668

      迎难而上 ,中国经济韧性强劲

      2022-08-05 13:23:43

        2022年行至下半程 ,中国经济发展态势备受全球瞩目。


        今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有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 ,疫情防控取得积极成效 ,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绩。


        在世界疫情形势复杂多变 ,全球经济风险挑战增加的背景下,下半年中国经济怎么看 、怎么办 ?本报从今天起推出“中国经济蹄疾步稳”系列报道 ,聚焦部分海内外关切的经济热点问题 ,展现中国经济发展的亮点和趋势,一起更好地读懂中国经济 。


        人流攀升,票“券”给力 。在京郊  、云南、海南等地 ,景区“排队” 、酒店“满房”的情形再现,暑期游客多起来。


        淡季不淡 ,产销两旺 。汽车市场强势反弹,6月乘用车产销增长超四成。企业生产节奏快起来了,居民购买热情涨起来了。


        货畅其流,需求改善 。6月,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完成102.63亿件 ,创下年内新高 。连接买卖双方、供销两端 ,市场经济的毛细血管活起来。


        眼下 ,越来越多行业领域走出了低谷、回升向好,不断汇流、壮大中国经济的向上之势 。


        今年以来 ,面对异常复杂困难的局面,中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中国经济迎难而上,千行百业、企业商户 、万家灯火共同诠释强劲韧性和发展潜力 。


        极为不易,经济大盘稳住了


        回望过去半年的发展曲线 ,中国经济发展极不寻常,成绩来之不易。


        1月、2月,经济恢复整体好于预期 ,各方面指标稳步增长,为一季度平稳开局打下基础 。


        3月、4月,生产经营不畅 ,部分指标深度下跌,尤其是4月经济下行压力明显加大。


        5月 、6月 ,主要经济指标从降幅收窄到转向,积极变化明显增多 ,推动二季度GDP实现正增长 。


        其间的波动 ,显然与复杂演变的国际局势和跌宕反复的疫情冲击直接相关。多重压力和挑战之下,中国经济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企稳回升 ,上半年GDP增长2.5%,再次展现强大韧性。


        “我国经济克服超预期因素不利影响,呈现企稳回升态势 ,尤其是二季度实现了经济正增长 ,稳住了经济大盘,成绩来之不易。”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说。


        作为一个经济体,中国顶住压力实现了正增长;算算方方面面的国家“大账”,向好的态势鲜明。


        ——夏粮丰收,工业回升,服务业恢复,产业运行企稳。掂一掂麦穗  ,是沉甸甸的分量 。今年夏粮总产量14739万吨 ,在历史高位上再增产 ,为全年经济托了底;工业运行经历短暂下降后重回增长轨道;服务业业务活动预期指数6月上升至61% 。


        ——投资发力,消费升温  ,出口爬坡,市场需求回暖 。放眼神州大地 ,“十四五”规划纲要中的102项重大工程项目加快推进 ,上半年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同比增长22.9% ;6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已“转正”;出口在世界贸易增长动能减弱之际 ,仍创下上半年13.2%的增速 。


        ——物价平稳,就业好转,收入增加 ,民生保障改善。琳琅满目、鲜翠欲滴,正是果蔬鲜嫩好时节。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7%,明显低于欧美国家8%以上的涨幅水平;城镇新增就业654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59%;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实际增长3%,快于经济增速。


        复苏中的中国经济引发不少外媒关注。“中国及其市场已成为金融动荡的避难所和全球经济的巨大希望。”西班牙《经济学家报》网站发文称。


        稳中求进,经济发展取得新成绩


        “疫情严重那会儿 ,只想把产能保住 ,随着形势好转,可以腾开手把延时的订单做上来,现在生产经营一切回归正常!”


        金明是江苏一家小型制造工厂厂长,今年以来的生产形势,让他一度很紧张 。但是回头一盘点:工厂一天没停工,老员工都留了下来。“得益于疫情防控精准化 ,稳经济举措到位。”金明说。


        面对异常复杂困难的局面,中国果断应对,既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又坚持不搞“大水漫灌”,推动政策靠前发力、加力 ,助“中国号”稳健前行。


        直面市场主体需求,留住经济发展的“青山”——


        “帮必赢net.95留住熟练工,迎接订单旺季到来。”在广东省广兴(中山)纺织印染有限公司,人事主管李结芬点赞2.2万多元的稳岗返还资金。


        1.6亿多户市场主体 ,是中国经济宝贵的财富。从稳岗返还、缓缴社保费 、实施组合式税收优惠 ,到贷款贴息补贴 、物业房租减免……密集出台的纾困举措,帮市场主体“缓口气”、减负担 、渡难关。


        持续深化改革开放,坚定办好自己的事——


        熙熙攘攘,精品荟萃 。不久前 ,第二届消博会如约而至 ,迎来61个国家和地区的2800多个品牌齐聚。“中国为全球企业提供巨大市场机遇。”国际贸易中心执行主任帕梅拉·科克—汉密尔顿说。


        加快修订出台《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等专项政策;扎实推进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进一步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今年以来一系列动作,彰显中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锚定高质量发展的定力与信心 。


        纵然形势复杂多变,中国经济稳中求进,取得新的成绩 。


        半年来 ,新动能成长壮大——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6%,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20.2% ;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制造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8.8%,比上年同期提高0.7个百分点;绿色转型持续推进——清洁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 ,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加速,高质量发展再添动力 、添成色。


        巩固经济回升向好趋势 ,力争实现好结果


        5月8日  ,上海。全球美妆巨头欧莱雅宣布在中国市场设立投资公司 。“必赢net.95见证了中国的发展并受益于此。”欧莱雅北亚总裁及中国首席执行官费博瑞说 。


        6月20日,浙江平湖。跨国农产品巨头嘉吉公司的风味糖浆创新生产基地宣布落户于此。“必赢net.95在中国发展的决心没有改变。”嘉吉中国区总裁刘军说 。


        投资看的是长远。纵使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中国经济韧性强 、潜力大 、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


        综合实力增强 ,大国经济韧性强劲。经济总量超过110万亿元 ,拥有全球大的5G网、高铁网 、高速公路网,长期积累的雄厚物质基础让实体经济底盘更稳 。特别是全球完整、规模大的工业体系,逾14亿人口、超4亿中等收入群体 、1.7亿多受过高等教育和拥有技能的人才资源,更是增加了应对风险挑战的底气和信心。


        发展潜力巨大,创新升级动能澎湃 。2021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45.5万亿元,占GDP比重达39.8%。作为世界大的发展中国家,产业转型、消费升级 、区域协调发展、城镇化深入演进,都意味着发展机遇。引江补汉、深中通道、“东数西算”,一批打基础 、利长远的重大项目有力支撑中国经济的“稳”和“进” 。


        调控能力提高,政策效能持续提升 。应对疫情等重大冲击,中国宏观政策既精准有力又合理适度  ,不预支未来 。稳增长一揽子政策措施还有相当大发挥效能的空间,增值税留抵退税上半年已超过1.8万亿元,退税规模还将继续扩大 ;地方政府专项债 ,政策性 、开发性金融工具,将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拉动就业和消费,更大激发市场活力。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企稳回升关键窗口,三季度至关重要。许多经济学家认为,“中国经济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当务之急,是抓住时间窗口和关键节点 ,通过奋力挖掘潜能 ,不断拉近潜在经济增长和现实经济增长之间的距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高培勇认为。


        咬定青山不放松!坚定办好自己的事,定能巩固经济回升向好趋势,力争实现好结果。2022年下半场,加油 !(记者 李婕)


        转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XML地图